天津職業教育拓展產教融合新路徑
打造高技能人才培養新高地
本報記者 劉佳 攝影 劉東岳

近年來,天津市依托完備的工業產業體系、深厚的職教歷史積淀、有效的行業辦學實踐,走出一條特色發展之路,不僅為全國培養了一大批高素質技能人才,而且為全球20余個國家提供了高技能人才培養和職教改革的“天津方案”。
為更好地服務天津“1+3+4”產業體系,天津市積極打造生物醫藥、信創兩個國家級產教聯合體,建設集成電路等8個市域產教聯合體和新能源等3個產教融合共同體,出臺《優化高等職業教育專業設置的八項舉措》,促進專業產業對接,高職專業對接主導產業比例達90%。
天津職業院校與行業龍頭企業緊密合作,共建產業學院,加強校企合作,建設實訓基地,提升教育質量。通過這些措施,天津職業教育不僅提升了教育質量,還為企業提供了即插即用的人才資源,為學生提供了更多就業機會和職業發展空間,為地方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撐。從人才培養到產業對接,再到就業機會的增加,每一步都緊密相連,共同推動天津職業教育的持續發展,為地方經濟的繁榮和強國建設貢獻天津職教力量。
對標行業發展需求
培養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
“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催生了大量的新職業、新崗位,企業對于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涌現出大量需求。我們打破傳統組織壁壘,組建跨校企、跨專業的新型教學組織‘工匠工坊’,通過實施‘環境融合、團隊融合、管理融合、項目融合’的四融合運行機制,累計培養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600余人,包括世界職業院校技能大賽金牌選手、全國技能大賽金牌選手、全國技術能手、全國青年崗位能手等一大批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在天津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的數字工匠工坊,人工智能學院院長楊陽介紹了工坊培養模式。
為解決傳統專業教研室專業單一、無法滿足培養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需求的難題,天津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以軟件技術專業群為依托,從華為、麒麟等各合作企業引進12名技能大師和21名企業工程師,與專業群42名跨專業教師、16名輔導員混編組成啟航工坊、云夢工坊、金甲工坊等13個工匠工坊,一舉打破傳統專業教研室的組織藩籬。
工坊按照“企業實踐導師+工坊教學導師+生涯規劃導師”角色分工協作,企業實踐導師負責講解企業真實案例,工坊教學導師負責日常工作和將企業相關案例轉化為教學案例,生涯規劃導師負責規劃教育教學過程中的職業發展道路。校企雙方導師多維跨界、密切合作,以企業項目為載體,使學生快速達到新職業新崗位領域的工作技能要求。截至目前,工匠工坊受益學生累計600余人,培養了一大批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
校企共建專業課堂
精準培育學生技術技能
在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GF特種加工技術中心,專業教師趙新杰正面向機械電子工程本科生講授《多軸加工技術》課程。該課程部分教學案例來源于企業,課程場景中的大型葉輪來源于天津市陽光泵業制造有限公司,校企共同解決加工技術難題。
德瑪吉數控加工中心區域包含各類中高端數控機床16臺套,總價值1200余萬元,由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與德瑪吉公司共同出資(1:1比例)合作共建。專業教師張龍正在這里為學生授課。這里主要開展《數控加工實踐》《機械創新設計》等本科課程教學,是集教學、培訓、技術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數控加工綜合實踐區。
為了將最貼近生產一線的場景帶進課堂,教師們深入生產一線,帶回“第一手”教學資料。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教師孫學娟作為企業特派員,參與企業人才培養,協助企業制定發展戰略、開發項目。通過校企合作解決了產品成型關鍵技術問題,使企業關鍵部件年產量近300臺,產值近3000萬元;并將課題引入教學,帶領學生真題真做,以項目融入教學和實驗內容。
孫學娟還借鑒國內外高校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不斷學習、認真探索教育教學規律,大膽進行教學改革和創新實踐,提高育人成效。她主持申報完成精密機械技術專業,將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教學工廠”模式引進專業建設,建成“雙一流”教學實驗實訓室5個、校企合作共建實訓中心1個。她主持完成5門專業課程開發,將德國“雙元制”教學模式融入教學,傳承中德的“國際化”基因,扎根津沽大地,實現“雙元制”教學模式本土化。
還原真實生產場景
將1:1生產線搬進校園
“這是我校與山東豪邁集團合作建立的汽車輪胎模具生產線,這條生產線不僅用于實踐教學和社會培訓,還用于實際生產。通過與豪邁集團的緊密合作,學校將真實生產場景引入校園,進行新產品和小試中試以及技術開發,學生能夠完整、真實地經歷整個過程。”天津職業大學機電工程與自動化學院副院長鄭偉在新建成的智能制造開放型產教融合實踐中心內介紹。他欣喜地表示,目前,通過互聯網管理系統,學校可以與豪邁集團的總系統相連,實現生產訂單的直接下單和排期。
為推進產教融合,天津職業大學從2023年7月起建設智能制造開放型產教融合實踐中心,總面積為1.8萬平方米,今年暑假期間正式完成搬遷入駐。這里包括“一廠一線四中心”,即豪邁制造天職工廠、西門子數字化產線、工業機器人檢測中心、先進控制技術應用中心,以及在原有基礎上升級改造的機械加工中心和增材制造技術推廣中心。
建設期間,學校與智能制造領域內機器人、機械制造等方向的龍頭企業,以合作共建的方式,實現引企入校,營造能夠承載真實生產的智能制造實訓環境,組建校企共同參與的結構化師資團隊,支撐實踐教學、社會培訓、真實生產、技術服務、技能大賽與職業啟蒙6大功能,形成校企深度融合、多元廣泛參與、成果共建共享的開放型實訓體系,服務天津市裝備制造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數字化升級。
“這條與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共建的智能制造數字化產線,以開關面板的組裝生產為載體,整合了如數字孿生、PLC控制、RFID檢測等多種智能制造技術。通過這條生產線,學生可以全面了解產品的全生命周期,從客戶下單、原料出庫、生產加工到組裝檢測、成品入庫、運輸交貨各個環節。”鄭偉表示,這種合作模式使學校和企業都能從中受益,也有助于學生在畢業后能夠更快地適應企業的工作環境。
發揮行業辦學優勢
做企業人才培養的加速器
“我每年都會回母校參加一兩次培訓,這幾年在比賽中取得不錯的成績。”在天津渤海職業技術學院,參加安全實驗員培訓的天津大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化學檢驗員郭巧媛,是學院2007屆畢業生,她對記者說,“我在職業院校的學習中形成了扎實的專業基礎和職業素養,這些在實際工作中都得到了應用。”畢業后還能經常回母校,她感覺很親切,各級各類比賽磨煉了自己的技能,也為職業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機會和平臺。
“我院隸屬天津渤海化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是典型的行業辦學院校,致力于為集團職工提供廣泛的培訓,幫助職工準備參加各種比賽,如集團內部比賽和化工協會比賽。今年,我們特別為天津石化和渤海化工發展有限公司的職工進行‘工業廢水處理’主題培訓,這些職工隨后參加全國石油化工行業職工技能比賽,取得團體二等獎、三等獎以及個人銀牌和銅牌的優異成績。”天津渤海職業技術學院環境與化工學院院長崔迎介紹。
服務企業職業人才培訓與業務提升不僅是職業院校服務社會的一種方式,也是職業院校的辦學特色之一。崔迎表示,天津渤海職業技術學院在天津區域化工和水處理領域具有較強的教師團隊和專業影響力。通過這些培訓項目,學院對實際生產中的標準化和系列化流程進行了規范和整理。“我們將繼續推進產教融合,設計與企業實際要求一致的培訓項目,以滿足企業需求,這不僅能提升職工技能,還能為服務當地經濟發展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