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津日報報道學校援疆支教團將科技創新應用于援疆支教,一起來看。

當物質的饋贈僅能換來孩子短暫的微笑時,真正的教育援助該如何破題?不久前,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援疆支教團通過實踐給出了一個答案:他們為邊疆孩子量身打造“戲語疆來”“智潤疆心”等手機應用程序,引導孩子們走進戲曲世界,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用科技賦能教育,以陪伴溫暖童心。支教團團長張寧說:“投身邊疆教育,是一場需要情懷更需行動的遠征,在當下,充分利用高科技、利用人工智能援疆支教,可能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用心設計課程 助力邊疆教育
決定去新疆和田地區民豐縣支教,是出于教育工作者樸素的信念:讓教育的光照到每一個有需要的角落。我覺得,每一個孩子,無論生在都市還是邊疆,都應該受到良好的教育,我希望給當地學生帶去知識,也渴望傾聽他們內心的感受。
我們支教團帶去了語文、數學等主課輔導,并以體驗式學習和跨學科融合為核心,進行了多元化的教學設計。例如:美術與環保課,設計環保布袋繪畫,將美學教育與生態意識結合,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環境,提升他們的創造性思維與社會責任感;地理與工程課,通過制作微型風力發電機,將當地豐富的風能資源轉化為實踐課題,增強學生對家鄉資源的認知與科技應用能力。學生們從被動聽講變為主動創造,在動手過程中表現出強烈的好奇心,他們說:“原來學習這么好玩!我第一次知道地理和發明也有關系!”
我們還開展了“胡楊精神”主題班會和“津和童心繪”活動,融合天津與和田的一些文化元素,比如:把京劇臉譜與新疆圖案結合、把心理課改編成胡楊主題游戲,借助文化共鳴傳遞知識。我們還為當地教師提供了跨學科的教學方法培訓,推動教育方法創新,形成了可復制、可適配的教學模型。
我們團隊在民豐縣多所學校發放并回收了萬余份問卷,體會到戲曲文化在青少年群體中的認知斷層,便利用午休、周末時間,帶領學生們從戲曲的唱腔、妝容、服飾切入,進行沉浸式學習與排演,實現“從聽到演”的浸潤。
支教團遇到的最大挑戰,是如何打破心理與文化的隔閡,真正走進邊疆學生的內心世界。許多學生內向、認生,單純的上課和物質幫助,難以與他們建立信任關系。于是,我們用陪伴代替說教,跟他們交朋友,課間跟他們學維吾爾語、學跳民族舞、做游戲,學生們也把我們當成親人,分享自家的馕、教我們認沙漠里的植物。
讓我感動的是,支教結束回天津后,我們支教團的成員仍與當地學生保持著聯絡,關心他們的學習和成長。這種雙向的情感流動,讓我們深刻理解到援疆不僅是付出,更是一場共同的生命成長,真正的教育可以跨越山海,實現心與心的對話。
天津與和田的情感,就體現在這些細微而堅實的日常之中——它在一堂課、一封信、一份牽掛里默默生長,匯聚成促進民族團結、助力邊疆教育的力量。對我而言,當我親眼看到當地學生因我們的課程眼神發亮、因我們的陪伴逐漸打開心扉,我愈發明白了一個道理——教育的力量在于喚醒而非灌輸。我重新審視教師的使命,不僅是傳道授業解惑,更是在不同的土壤中播下種子,靜待花開。
參加支教團的大學生通過實踐褪去了身上的稚氣,變得務實而堅韌。許多同學表示:“以前覺得,為國家作貢獻離自己很遙遠,現在明白了,教好每一個孩子、做好每一件小事,就是在為國家作貢獻。”這種從“小我”到“大我”的蛻變,以及腳下沾滿泥土的踏實感,正是這段人生旅程賦予他們的最寶貴的財富。

“智潤疆心”應用程式 給孩子們做心理輔導
在民豐縣,我們遇到一個名叫阿依努爾的女孩。她讀七年級,有一雙像星星一樣閃亮的眼睛,可又總是沉默地低著頭,像一株默默生長的小草。班主任告訴我們,因為父母常年在外地務工,她的內心常感到孤獨。我們拿出書包和文具送給她,她笑了一下,但眼中的迷茫并未散去。我想,物質幫助雖然很有必要,但難以改變一個人的內心,真正的援助不僅僅是給予,也需要陪伴、賦能和照亮。
我們開發了“智潤疆心”手機應用程序,致力于構建一座跨越千里的“彩虹橋”,既為學生提供專業的心理課程和傾聽通道,又注重培養當地教師成為心靈關懷的“持鑰人”,讓愛心之樹真正扎根。
阿依努爾成為我們平臺代言符號“小阿依”的原型。這個身穿民族服飾、手握星星鑰匙的女孩,不再只是一個人物形象,更是一種精神的陪伴與認同。她用自己的故事告訴大家:我也曾沉默,但開口訴說,心就亮了。“小阿依”活躍在平臺的各個界面,以游戲化學習、敘事陪伴等方式,走進孩子們的內心世界,帶給他們溫暖與啟迪。
這款應用程序以“情緒識別——文化浸潤——數據支持”的三階干預體系進行青少年心理健康干預:當模擬考試失利的學生陷入焦慮情緒時,人工智能情緒識別系統如同敏銳的心靈捕手,捕捉低落情緒,自動推送定制內容,如胡楊在風沙中屹立千年的生命故事,或絲路上行者克服艱險的文化敘事,引導學生進行認知重構,讓他們理解挫折的普遍性與成長性。而在后臺,通過分析登錄軌跡、互動頻次、情緒曲線,生成專屬心理健康報告,為教師提供及時預警和關懷依據。
在“智潤疆心”中,傳統文化也被轉化為可感知、可參與的心理疏導資源,例如:胡楊被譽為沙漠英雄樹,“胡楊成長計劃”鼓勵學生記錄克服困難的過程;絲路寓意連接與互助,“絲路友伴行動”代表了團隊合作,幫助學生認識到每個人都不是“孤島”;年畫則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愿景,通過創作主題年畫,學生可以在藝術表達中宣泄情緒,表達思想。
支教團隊接力探索 傳承機制落地生根
未來,我們計劃以民豐縣為起點,試點先行、分層推廣,讓“智潤疆心”逐步覆蓋全部和田地區乃至新疆全區,希望“小阿依”能成為孩子信任、教師認可、家長放心的小伙伴。
今年,我們的“戲語疆來”手機應用程序項目參加了“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并榮獲獎項,這是對我們從理念到實踐的雙重認可,也吸引了更多資源關注邊疆教育與文化傳承。在這個應用程序中,我們通過自主研發,以親切可愛的“阿娜爾”形象引導用戶體驗戲曲藝術,又設置了戲曲微課堂,將標準化戲曲課程推向京津冀、長三角等地區。另外,我們團隊還計劃在中亞各國重點城市設立戲曲文化體驗中心,舉辦“中國戲曲周”活動。
來自不同專業的學生們,在技術開發、文化設計、實地調研與資源協調中不斷磨合,形成了高效協同、互補共進的合作方式。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團隊成員的社會責任感:從直面邊疆學生的真實困境,到以科技與人文結合的方式尋求解決方案,再到持續迭代服務、扎根實踐,一步一步地努力前行,強化了年輕人“用科技服務邊疆、以文化凝聚認同”的使命擔當。
通過我們支教團隊的接力探索,一套兼具延續性與傳承性的系統機制落地生根。每批隊員啟程之前,都會接受往屆骨干人員的培訓,將民風民俗的智慧結晶、跨文化溝通的藝術精髓、典型案例的寶貴經驗、心理干預的科學方法逐一傳遞。《支教工作手冊》與《文化融合課程庫》,如同流動的知識火炬,在交接中煥發著新生。我們還依托數字橋梁,讓課程設計、學生成長數據等資源突破時空的界限,沉淀為可遠程繼承的“數字支教遺產”,打破了人員輪替導致的資源斷層。
我們想建議后來者:先做“學生”,再做“老師”——真誠了解當地文化與生活,相信情感比教材更有力,用耐心與真心構建信任。我們不僅僅要做支教者,也要做文化互通的橋梁、心靈播種的園丁,書寫有溫度的中國故事。